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对信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开创了新时代信访工作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市中级法院机关党委在全市法院组织开展“总书记这句话,最让我受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两级法院干警代表以“如我在访”为主题,围绕涉诉信访工作,深入交流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自身工作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铜陵法院干警在“红七月·铜法信安”主题党日中的精彩发言。
(一)
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
——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我在法院信访办岗位上刚满四个月,是名信访“新兵”,但四个月的接访工作,我对总书记的这句话感悟很深,让我最受教育。刚到信访办时,有不少人告诉我“信访人难缠,你是主任,不要过多接触,帮他们把事项处理好就行了。”说实话,毕竟在法院工作30年了,的确经常看到一大早信访办主任拦在大门口被“谈话”,心里也就有些认同这种说法。但每个信访件来到我这里,看了之后,我感觉信访人反映的是事实吗?我们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会这样吗?他们是不是误解我们法院,而且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法院能解决的,不能让群众这样看待人民法院,我要和他们解释清楚。随着接访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明白了“信访”这个两字含义。“信”由人和言组成,就是要听人说话;“访”由言和方组成,就是要让人有说话的地方。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涉诉信访人有诉求时,作为法院信访部门必须应当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依法依规解决群众信访诉求。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留下宝贵的“浦江经验”。总书记在2003年9月18日第一次下访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和有关同志在金华浦江共接访436批667人次,当场解决91个问题,体现了总书记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作为人民法院信访办工作人员,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认真学习借鉴“浦江经验”,在工作岗位上要牢牢记住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接待信访人时要亮身份,不仅是提醒自己,更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在法院接访窗口,我认为信访工作人员有两重身份,一是把群众迎进门的“服务生”,二是作为办案法官与信访人之间的桥梁。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如果我们信访工作人员让他们一进门时就感受到我们态度和言语都是冰冷,这会加剧他们对判决的不认可。所以我们信访办工作人员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及时将案件办理情况告知信访人,尽最大可能消除信访人的不满和误解,努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做精准。
(吴天卉 市中级法院第六支部书记,信访办主任)
(二)
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
——2017年习近平对信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总书记的这句话最让我受教育,结合自身工作,我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深做实信访工作有如下感悟。
一是信念坚定,做信访工作上的政治明白人。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审判机关,更是政治机关,法院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讲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在推动信访工作的过程中要信念坚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动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为民服务,在信访工作中做群众的贴心人。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把真正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作为法院人不能把信访群众放在对立面看待,不能把群众的诉求当做挑刺找茬,应牢牢的同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关键时候还要敢于同百姓一同跳火坑,在从事立审执工作中把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当作民生大事来抓,力所能及的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三是敢于担当,于信访工作中做业务上的内行人。在法院从事信访工作,不仅仅需要明白信访知识,还需要在信访中体现专业的法律知识。从事信访工作需要时刻保持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能力不足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刻苦学习,主动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于实践中积淀工作能力,于百姓打交道中提升工作艺术。
(张兵鹏 铜官区人民法院第三党支部党员、立案庭负责人、员额法官)